如何用一个简单技巧提升写作、学习和思考能力

时间:2021-9-16     作者:smarteng     分类: 写作生活


最近每次碰到朋友,我都会问他们同样一个问题:你到老年时最在意什么?如何让现在的每一天都对未来、对老年时更有价值?我们是否能在现在投入更多的时间做这些事?
最近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,启发来源于一本书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。

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分享,我也成为这种习惯的受益者。前两天,有两三个朋友不约而同的给我推荐了一本书: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,英文名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英文副标题带有更详细的信息「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-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WRITERS」。直译过来就是「一个能激发学生、学者、非虚构写作者们写作、学习、以及思考能力的简单技巧」。
事实上,本书的确在讲一个非常简单的技巧,这个技巧来自德国教授「尼克拉斯·卢曼」,他本人的经历非常传奇,毕业后做了公务员,但是兴趣是阅读和写作,最终成为大学教授,一生中出版了58本书,其效率之高,令人惊叹。
而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居然不使用电脑这样的「现代工具」,反而只借助于纸和笔。而他高产的核心技巧是「卡片盒笔记法」。而这个方法的原名就是德语「卡片」和「盒子」的组合。
正好微信读书有这本书,我快速翻了一遍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这本书对于「卡片盒笔记法」的意义阐述较多,但就是没有清晰明确的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「卡片盒方法」,真是令人着急。但即便如此,从宣传卢曼教授卡片盒笔记法的角度而言,这本书功不可没,值得看一下。
在看完这本书之后,我意犹未尽,顺便查阅了更多的资料,从而对卡片盒方法有了进一步认知。今天做一个简单概括,但不是详细方法的阐述,因为我个人还没有实践。按照一贯的原则,等我实践一段时间之后,再和大家仔细分享,应该会优先在知识星球上做语音分享。
1、我们日常做笔记的方法都是线性的,任何一条笔记都是被孤立地存进去,存的时候没有建立与之前笔记的关联,在存储之后基本很少有机会被再次提取,因此笔记就是一条「死笔记」。
2、「卡片盒笔记法」强调,任何一条笔记,在存入的时候,就必须建立与之前笔记的关联,这个关联具体用两个方法建立。
第一是用Tag,即标签。这样,拥有同样标签的笔记会关联在一起;第二是显性关联,可以理解为「超链接」,即在存入笔记时就标明,这条笔记的内容与之前哪几条笔记相关联。
3、因为每次存入新笔记,都是建立网状关联(多维度)的过程,因此任何一条笔记,都会增加这个网络的价值。而存入新笔记,就是建立更多有机关联的过程。
4、这个方法特别强调,不要用「复制粘贴」的方法去新建笔记,而是用自己的话去记录笔记。这个点是不是很耳熟?没错,这个要点的实质与「费曼学习法」别无二致,即所有的信息,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,那就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。
5、未来在写作时,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标签、笔记出发,牵出一堆关联的笔记。此时,笔记已经不再是线性笔记,而是成为真正的「非线性笔记」,或者严格来说是「网状笔记」。
而前面提到的卢曼教授,写58本书所用的卡片不过是9万张,平均一本书对应约1500张卡片。所以,按照这种方法,我们每天只要能记录4张卡片,平均一年时间就能完成一本书所需的素材。
如果回顾卢曼教授的生平,他从开始使用卡片盒方法到去世,平均每天写6条笔记。无论是4张卡片还是6张卡片,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可以达到的水平,这太赞了!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,适合「凡人」的方法,而不是只适合「神」的方法。
并且非常重要的是,这种方法会改变我们每天阅读、学习、思考、写作的流程。比如就阅读而言,以前我会醉心于快速阅读完一本书。但经过这个方法的洗礼之后,我就明白,阅读完一本书不是终结,只是开始。
我应该为这本书写上几张卡片,并且按照要求把这几张卡片存入卡片盒,建立与旧有信息的关联。惟其如此,此书与我有关的精华才真正进入我的「卡片盒」。此时,「卡片盒」甚至可以视为我们大脑的延伸。
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技巧,能改变每天的阅读、写作和学习,而且能让每一天都对未来产生价值,想想就觉得奇妙!
参考资料:
真正的思考技术:来自德国社会学 Niklas Luhmann 的 Zettelkasten 方法
网址:https://sspai.com/post/60466,How to make Notes,方法及工具。

标签: 读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