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片式写作

时间:2021-9-16     作者:smarteng     分类: 写作生活


写在前面:

我的公众号后台以及知识星球上经常有辉友提到,也想和我一样进行日更写作,但不知道写什么,怎么写。

写作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。今天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——卡片式写作。虽然这篇文章最初写于2019年,不过到现在我还在采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公众号的更新,并深受其益。


卡片式写作是什么?

卡片式写作并不神秘,很多作家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。即任何时候,都以「片段」为写作的基本单位,积累一定的片段之后,再通过重新组合片段,润色文章完成写作。
比如写出《洛丽塔》等作品的著名作家纳博科夫在接受《巴黎评论》访谈时有如下的对话:

《巴黎评论》:您能说一下您的写作习惯吗?您按事先准备好的大纲写呢?您是从一章到另一章跳着写,还是按顺序从开头写到结尾?
纳博科夫:作品的构思先于作品本身。就像玩字谜游戏,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。我在卡片上写下这些段落,直到完成整部小说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针对某个主题积累一定量的卡片,然后通过卡片的有机组合,形成文章,具体如何实践?下面是我的思考和探索。

为什么现在就可以实践卡片式写作?

实践卡片式写作并没有前置条件,比如必须积累1000张卡片,或者花钱买Scrivener App才可以开始。
你不需要任何条件,现在就可以开始,关键是转变想法。
下面一句话非常有启发意义:
史蒂芬·平克在《风格感觉:21世纪写作指南》说:写作是「将网状的思想,通过树状的句法,用线性的文字展开。」这句话太重要了,从此你可以名正言顺的让自己天马行空。
比如我在写「死亡教育」时,一开始完全放弃了逻辑,让自己随意想任何有关「死亡」的片段,可以是一个故事,一个感悟,一个名人名言… 也可以从一个故事联想到另一个故事,从一个名言联想到另一个名言。
我想到的片段如下:

  •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讲演
  • 书籍《人生谢幕之前,请全力以赴》的英文译名The Thing about Life is One Day You’ll be Dead
  • 华为和阿里关于公司死亡的思考
  • 「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」(其实当时忘记了这句话的出处)
  • 朋友减肥的故事
  • 辉友去养老院的感悟
  • 查理·芒格「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,这样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」

有些时候只能记得模糊的概念,马上去搜索引擎或者书籍上搜索。
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之后,整页纸可以看成一段杂乱无章的「合集」,完全不能称之为文章。
然后在这一页的开头写大体的逻辑,如下:

按照逻辑内容的序号,对于每一个片段归类,比如乔布斯的故事归为「2」,《孟子》的「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」归为3。也删掉了很多与本文逻辑无关的内容,比如下面:

这部分内容计划用其他文章展开,而「死亡教育」一文完全关注个人。
整理完之后,发现对于「1. 现状:大家回避死亡」缺少更丰富的描写,于是开始补充更多细节。而乔布斯的故事非常有启发,于是在「2. 思考死亡的积极意义」和「 4. 总结:不回避,直面」中两次引用乔布斯的内容。
这样,整篇文章的框架就搭起来了。再经过基本的润色,这篇文章就完工了。
其实想了想,这不是我第一次尝试「卡片式」的写作,我以前的很多文章都是用类似的写法。这还是源于我喜欢随时记录想法,随时分享的习惯。如下是我在知识星球上的分享,这些分享整合起来,就变成了当天的文章。

只不过卡片式写作真正启发了我,可以一直坚持使用这种方法,这样写作起来更加放松,而非写命题作文。

知识积累也可以用卡片

输出的方式的改变也会倒逼输入方式的改变。这次实践启发我,在平时阅读和纪录灵感时,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,即不断的收集和纪录「卡片」,也就是碎片化的知识与想法。可以随时随地记,但最好用同一个App来保存。
当然,在记录的同时最好对知识与想法本身做一个简单的「打标签」的过程,比如上述《死亡教育》一文其实就是把很多有关「死亡」的零散知识与想法重新收集整理出来。这与在记忆时就记住了关键特征有很大关系。
至于卡片积累用什么工具,写作用什么工具,其实没有太多限制。我个人更喜欢电子的方式,因为方便随时记录,也方便后期的搜索 —— 搜索是解放生产力的一大利器,能被搜索的知识要远胜于不能被搜索的知识。
当然,我们必须承认,如果有随时记录,随时分享想法的习惯,尝试这种方式写作会简单很多,因为日常已经做了无数次「卡片式写作」的实验。如果你不习惯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想法,辉哥奇谭知识星球是一个好地方。
怎么样,给自己一个机会来尝试一下?

标签: 写作